执政理念的创新
执政理念,是一个执政党在全面认识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的基础上,围绕执政主旨、执政方式、执政使命、执政方略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它集中回答的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党的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确定了执政的大政方针,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法理基础,指导我们党完全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开始了执政理念的创新。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兴国,增强执政意识,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等等,已成为重要指导原则并贯彻在党的执政活动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着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刻反映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最具统摄性的执政理念。
2002年12月到2004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两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经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由此而来,党的执政理念创新在不断展开和深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就鲜明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战略部署。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在新世纪的执政使命和执政方略。
科学发展观关于执政理念的创新,全面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执政的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集中地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们党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的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发展理念的创新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今中国的主题。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汲取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发展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可以看到,发展理念更加深刻和系统,更加现代和清新。
——在发展的理论链条上,科学发展是统领,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标尺,全面协调发展是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支撑。
——在发展的实践要求上,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是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是既造福当代又造福后代的发展。
——在发展的重大关系上,体现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执政资源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拓展的。新的世纪,能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考验。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理念的创新,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反映了对当代发展问题的独创性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宝库增添了更为璀璨的明珠。
文明理念的创新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两手抓”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这些都使文明理念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总结当代中国和世界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把文明理念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在文明建设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体系。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既有许多陶醉于对自然界胜利的喜悦,又有很多自然界对人类无情报复的痛苦。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任务极为艰巨。建设生态文明是紧迫任务,更是刚性目标。可以说,这个文明建设是其他三个文明建设的支撑,三个文明建设又是这个文明建设的保证。它们相辅相成、相长相生,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建设生态文明是别无选择,也是最好选择。为此,党中央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和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些都必须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科学发展观关于文明理念的创新,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土壤,借鉴了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建设的理论增添了更为绚丽的奇葩。
和平理念的创新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论断。他还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这些科学论断都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国际和外交战略奠定了基础。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态文明,逻辑地要求和平发展、和睦相处、和谐世界。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印尼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郑重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并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是一个反映时代潮流、凝结时代精神的伟大构想。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坚持并庄重承诺: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决不会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武力扩张掠夺别国资源来实现现代化。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争取互利共赢的结果。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主张并努力践行: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特别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坚持包容精神,加强对话交流,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平理念的创新,升华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睦、崇尚和谐的历史价值,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人类的光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世界人民向往永久和平增添了更为美好的华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