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详细内容
 
理论学习 >> 正文
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思考
日期:2009-04-27 11:25:39  发布人:国际学院  浏览量:601
 

一般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包括两层含义,即如果相对于其他一切客观事物和客观因素来说,则是指一般的人或人的因素;如果相对于少数统治者或领导者来说,则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说是“以民为本”。我们之所以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理由有三:第一,人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在发展中只有首先抓住人的因素、充分利用人的资源,才能抓住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矛盾。第二,广大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各项事业发展的真正主体,因此在发展中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发展有持续不断的动力。第三,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不是为发展而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但阐述了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且也阐明了发展的基本宗旨和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从我国目前情况出发,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

  谈到发展,首先要弄清谁是发展的主体,谁是发展的动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所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也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似乎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各级政府或各级领导班子。直至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靠政府推动、政府投资、政府立项、政府审批、政府操办,因此还需政府官员天天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广大人民群众则基本处于“被调动”或“等靠要”的被动地位。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各级政府在组织和领导发展中的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广大人民群众既应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也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从本质上看,发展的基本主体和根本动力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更应真正认识和做到这一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创业则是富民之本。如果我们的党和政府能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广大劳动人民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然后由其中的成功创业者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使更多的人有工作可做,这就不但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创业或就业的劳动中得到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大力支持“民众创业”,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而政府则主要是为民众创业和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为此,我们可以把浙江经济称之为“民本经济”。其基本运行模式就是: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是在发展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的模式。浙江省坚持了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模式,走出了这样一个科学发展之路,所以才创造了诸如“没有资源可以无中生有”、“普通农民可以成为大老板”等种种奇迹。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理论,真正从大多数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管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告诉我们:“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任何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体制的建立,都是从人出发、由人决定、为人服务的。因此,人本观念是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观念,研究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要研究人的本性、人的动机、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等,也即要有一个人性假设理论。可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性假设理论,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如何管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

  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如何管理的研究中,基本是以人性假设理论为主线的。亚当·斯密从人是“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主要用“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的主张。行为科学从人是“社会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主要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来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管理理论和措施,如此等等。综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尽管他们所提出的政策主张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对它们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我们也未必赞同,但他们这样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却体现了人本观念。

  目前,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理论尚无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因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如何发展、企业经营机制到底如何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体系到底如何建立、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到底如何激发等等,尚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人性假设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由此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真正实际而管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

  现在,大家都讲以人为本。但是,如果深入思考,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与资本主义国家所讲的人本主义有无区别?与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无区别?以人为本到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还是目的?这就涉及对以人为本含义和目的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所说的“人”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人本观中所说的“人”是有所不同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对人的本质分析时,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人、抽象人、一般人。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需要”。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所说的“经济人”、“社会人”等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分析则不同,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观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马克思主义者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恩格斯曾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为此,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本假设理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本假设理论应当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我们不但要考虑人的自然本性和一般本性,而且还要考虑社会主义制度和相应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对人的本性的影响和打下的“烙印”。

  其次,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其中也包括对于人的生活关心和人格、权益等的尊重。资本主义的人本假设理论,主要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他们从这些理论出发所提出的诸如“泰罗制”、“福特制”等所谓科学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但与此同时也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我国古代也有丰富的所谓仁民、爱民、为民、利民的提法,甚至很早就提出“民惟邦本”的思想。但所有这些,实际都不是真正的民本思想,充其量只能说是“重民思想”。这里的主要区别就是,封建统治者的所谓爱民、为民,不过是为了“得民心”,而“得民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得天下”,而一旦得了天下,不过把“民”看成是“载舟”的“水”(即维护统治的工具),甚至不少是反过来压迫和剥削人民。因此,从理论上说,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应当、而且必须真正做到。这一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所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的区别。”

  当然,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许诺过多、要求过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作了非常清楚和全面的论述,他们首先提出: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又说:“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社会关系实际决定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于上述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还举例说明:“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说过:“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失”,“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综观马克思、恩格斯上述一系列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结论:第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因此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宗旨和目的;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决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脱离现实许诺过多、要求过高;第三,人的解放和发展反过来又能大大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解放和发展。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责任编辑:万世成)

来源:《吉林日报》

点击数:601收藏本页